
年轻的时候是读不进去杜诗的。学生时代学了,背了,还是一知半解。只牢记了“沉郁顿挫”四个字。遇着考试,只要是考杜甫的诗,这四个字就成了“万金油”。其实自己压根就没懂这四个字的意思。年岁渐长,或多或少有了一些生命体验,才明白杜诗的厚重,老杜人格的伟大。
我记得是从这样一首诗开始的:
人生不相见,动如参与商。
今夕复何夕,共此灯烛光。
少壮能几时,鬓发各已苍。
访旧半为鬼,惊呼热中肠。
焉知二十载,重上君子堂。
昔别君未婚,儿女忽成行。
——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
“人生不相见,动如参与商”,写得多好,没有刻骨的经历和深沉的体悟,是写不出来的。“昔别君未婚,儿女忽成行”,平白如话,却如此动人,一下子戳中人心。记得有位作家说过,中年读书,都是带着生命经验去读的。大概意思是这样。以前努力学习,拼命理解的诗歌,现在好像能无师自通了。
图片
就像这首《登高》,现在来读,方才读出了几许人生况味。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公元767年,是杜甫居夔州的第二年。重阳节这天,他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,送目远望,一时悲恨交加,写下这首《登高》。
古人登高,置身旷远天地,倍感个体渺小,生命短暂,孤独、迷茫、失意……就这么齐齐找上来。这年杜甫五十六岁,已至人生暮年。大半生的颠沛流离还未结束,他还要继续漂泊,梦想着老去的游子终归故土。
首联: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前两联写登高之所见所闻。由点到面,由近及远,仰俯结合,颇具时空感。空旷的环境里,秋风更加劲疾,猿声随风而至,更觉凄厉悲哀。郦道元《水经注·江水》引民谣: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”从此便成传统,写长江三峡之景,必少不了添上几声猿鸣。静置于远处的小洲和沙滩,倒是分明可见,相衬相映。只是鸟儿始终停不下来,在急风中飞舞盘旋,久不肯落下,似乎暗示一场大雨即将来临。
起首两句,诗人笔下营造的外部世界,就给人一种动荡、萧瑟和凄怆之感。这让我们自然联系到当时动乱的时局,安史之乱虽已平定,但藩镇割据愈加严重,中央权威削弱,国之不国。
图片
颔联: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此联境界阔大,饱含诗人无尽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。古籍记载:“四方上下谓之宇,往来古今谓之宙”。“宇”指代无限之空间,“宙”指代无限之时间,“宇宙”共成一体,表示时空的整体性。“无边”乃空间上的广阔无边;“不尽”是时间上的无穷无尽。“落木萧萧”又暗含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;“长江滚滚”呈现出空间中的波澜壮阔之象。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,江水流逝又隐喻时间的奔流不息。“下”,指落叶由上至下飘落,是纵向空间;“来”,写长江由远及近奔腾而来,是横向空间。
上下二句对举,彼此交融着个体的渺小与天地的浩瀚,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永恒。置身无穷尽的宇宙之中,生命意识由此觉醒,万千思绪接连奔涌而来。
颈联: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评析此联云:“万里,地之远也;悲秋,时之惨凄也;作客,羁旅也;常作客,久旅也;百年,暮齿也;多病,衰疾也;台,高迥处也;独登台,无亲朋也;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,而对偶又极精确。”眼光独到,见地颇深。老杜将浓烈的身世之感融进家国之悲,自然流出,不见斧凿痕。杜诗至此,算是登峰造极了。
图片
尾联: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前人评价尾联“微弱”、“生僵”。前三联气象高浑,气势奔涌,至此忽然一滞,往内一收,情感上倒显得愈加深沉。自小谨守着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宏愿的杜甫,到现在人已至暮年。回首一生,漂泊无依,潦倒失意,功业未成,艰难至极,愁苦何多!徒留一头霜雪鬓发和一副老病身躯,何其悲哀!种种悲愁苦闷,又岂是一杯浊酒能浇去的。
都说“女子伤春,男子悲秋”。秋天,自然万物完成了各自的生命历程,有了收成,有了归处。那么,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士人,在人生之秋,于志业上也该当有所成就了。可惜,古往今来,多少叹息功业未成、生命短暂的诗歌诞生在秋天。
欢迎【点赞】&【转发】&【关注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宝利配资-宝利配资官网-配资论坛开户-配资实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