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不是修辞,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。
世界权力结构正在重组,安全逻辑正在重构,经济秩序正在崩解又重建。
而中东,这片被血与油浸透的土地,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,成为这场变局的震中。
2025年9月17日,沙特阿拉伯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协议。
沙特王储穆罕默德·本·萨勒曼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·谢里夫亲自落笔。
这不是象征性姿态,而是战略绑定。
协议内容未全文公开,但路透社引述一名沙特高级官员称:“这是一项涵盖所有军事手段的全面防御协议。”
——“所有军事手段”在军事语境中几乎等同于包含核打击能力。
尽管该官员同时强调协议“非针对特定国家”,但这种声明在加沙战火未熄、地区安全体系全面崩塌的背景下,显得苍白无力。
自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装与以色列爆发大规模冲突以来,中东原有的脆弱平衡彻底瓦解。
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不仅造成严重人道危机,更激化了整个阿拉伯与伊斯兰世界的集体愤怒。
卡塔尔——这个长期扮演调停者角色的国家——一年内两次成为直接袭击目标:一次是伊朗导弹飞向美军乌代德基地,另一次是以色列空袭哈马斯设在多哈的办公室。
中立不再安全,缓冲地带正在消失。
各国被迫重新评估:谁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?
沙特的选择是巴基斯坦。
这不是宗教情感驱动的联盟,而是冷峻的战略计算。
巴基斯坦是全球公认的拥核国家,拥有约170枚核弹头,具备实战化核打击能力。
其沙欣-3型中程弹道导弹射程达2700公里,足以覆盖以色列全境。
更关键的是,巴基斯坦已实现核武器小型化、导弹固体燃料化和发射机动化——这意味着高生存性与快速反应能力,远非沙特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东风-3液体燃料导弹可比。
2025年8月13日,巴基斯坦在独立78周年庆典上宣布成立火箭军司令部。
外界最初解读为应对印度的战略举措,但现在看来,其战略视野早已超越南亚次大陆。
火箭军的建立,标志着巴基斯坦正在系统性整合陆基、空基乃至潜射核打击力量,构建完整的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。
而这一能力,如今通过共同防御协议,向中东延伸。
以色列无法忽视这一变化。
尽管从未公开承认,但国际战略界普遍认定以色列拥有至少90枚核弹头,储存于内盖夫沙漠的军事基地。
该基地屡次成为伊朗及也门胡塞武装导弹袭击的目标,正是因为其被广泛视为以色列核武库的核心节点。
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公开表示:“以色列必须发展自身,武装自己,确立保卫自己的能力。”
此言虽事后有所缓和,但中东各国早已心知肚明:以色列是事实上的拥核国家,并长期处于美国核保护伞之下。
以色列对伊朗核计划的极端敏感,根源正在于此——它必须维持自己在中东“唯一拥核国”的地位。
但沙特与巴基斯坦的协议,直接打破了这一垄断。
从沙特西部发射,巴基斯坦导弹可在10分钟内抵达特拉维夫。
沙欣-3的射程绰绰有余;正在研发的“阿尔比尔”多弹头分导式弹道导弹,更可能穿透以色列由“铁穹”“大卫投石索”和美军“萨德”系统构成的多层反导网。
即便美军介入,也无法保证100%拦截。
更令人警惕的是部署可能性。
协议虽未明言,但巴基斯坦火箭军以“联合训练”或“技术支援”名义进驻沙特基地,并非天方夜谭。
一旦成真,以色列将首次面对一个部署在邻国、可随时机动发射的核打击力量。
这不再是理论威慑,而是物理现实。
沙特并非没有远程打击能力。
它拥有东风-3导弹,但液体燃料、固定发射井、准备时间长——这些致命弱点使其在现代战争中极易被先发制人摧毁。
而巴基斯坦的固体燃料机动导弹,可藏于沙漠腹地,随时起竖发射。
这种不对称优势,正是沙特真正需要的。
这份协议的目的,或许不是开战,而是阻止战争。
通过引入第三方核威慑,沙特试图向以色列传递一个明确信号:加沙不是你可以无限践踏的后院。
如果以色列继续采取极端军事手段,甚至尝试吞并加沙,它面对的将不再是分散的抵抗组织,而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联合反制。
就在协议签署前,伊斯兰合作组织57个成员国召开紧急峰会,罕见达成统一立场:谴责以色列行动,要求国际社会采取更强硬措施。
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针对以色列及其背后支持者——主要是美国——的政治与战略联盟。
沙特作为该组织最具影响力的成员,此时拉拢巴基斯坦,等于为联盟注入了硬核军事支撑。
美国对此不可能无动于衷。
2025年10月,白宫主人已是特朗普。
他重返执政后,虽延续对以色列的坚定支持,但对沙特的态度更为交易导向。
然而,若沙特开始依赖巴基斯坦的核保护,美国在中东的战略主导权将面临实质性削弱。
沙特不仅是美国传统盟友,更是全球石油市场的关键调节者。
一旦其安全战略“去美国化”,华盛顿的地缘影响力将遭遇重创。
以色列的外交孤立也在加剧。
它与土耳其的关系已降至冰点。
内塔尼亚胡公开宣称以色列对加沙的控制“合法合理”,直接挑战土耳其作为伊斯兰世界重要领导者的地位。
埃尔多安政府对此极为愤怒。
一个同时被阿拉伯国家、伊斯兰国家乃至部分西方国家疏远的以色列,其战略回旋空间正在急剧压缩。
值得注意的是,沙特与巴基斯坦的合作,正在催生一种新型“核共享”模式。
目前,德国、荷兰、比利时、意大利、土耳其和白俄罗斯通过北约框架共享美国核武器。
沙特虽未加入此类机制,但通过深度防务绑定,已获得某种形式的“准核保护伞”。
如果这一模式固化,中东可能出现以沙特-巴基斯坦为核心的核威慑共同体——这将是美国与以色列最不愿看到的战略现实。
当然,协议的实际效力仍存变数。
巴基斯坦是否真会在危机时刻动用核武器保护沙特?
这涉及国家生存的根本判断,绝非轻易可决。
但威慑的本质,从来不是“一定会用”,而是“可能使用”。
只要这种可能性存在,就足以改变对手的决策计算。
冷战时期,美苏因“相互确保摧毁”而避免直接战争。
中东或许正滑向类似的恐怖平衡。
单边霸权下的肆意妄为正在终结,多极制衡下的谨慎克制正在形成。
这未必是和平,但至少比无约束的暴力更可控。
从更宏观视角看,沙特的选择标志着中东国家正在努力挣脱外部强权主导的安全依赖。
美国不可靠,俄罗斯力有不逮,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——在这样的真空下,地区国家只能自救。
而核威慑,是最原始也最有效的自救工具。
未来中东会怎样?
无人能断言。
但可以肯定:2025年9月17日之后,游戏规则已经不同。
以色列不能再假设自己拥有绝对安全;沙特不再满足于石油换保护;巴基斯坦则首次将其战略影响力投射至中东腹地。
这不是偶然事件,而是结构性转变的开端。
百年变局在中东的具体呈现,就是从单极依附走向多极制衡,从外部主导走向自主构建。
而核威慑,正成为这一转型中最坚硬的支点。
以色列的噩梦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但对中东而言,这可能是走向真正战略自主的第一步——痛苦、危险,却无法回避。
宝利配资-宝利配资官网-配资论坛开户-配资实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