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鲁丽出身于书香门第,其书法造诣深受家族影响。她的父亲何思源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,尽管那时家境已不如前,但作为传统文人的后代,他们对文化的重视早已根植于血脉之中。
在菏泽期间,何鲁丽留下了多幅书法作品。菏泽以牡丹而闻名遐迩,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“凝香园”。1996年,何鲁丽为“凝香园”题写了这三字碑刻,笔法流畅自如,风格雄浑有力,成为当地的一大文化景观。
凝香园位列北方八大名园之一,园内不仅有牡丹绽放,还有古树苍柏、奇石花卉点缀其间,历经千年风霜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座园林与何鲁丽家族有着不解之缘。在明朝万历年间,工部尚书何应瑞购得此园,因此得名“何园”。何应瑞正是何鲁丽的先祖。
尽管何鲁丽并非专业书法家,但我们仍能见到许多她书写的题字作品。作为一位重要的领导人物,她在重要场合、景点或事件中题词、题字是常有的事。正是通过这些机会,我们才有幸欣赏到她的书法艺术。
何鲁丽的书法风格十分传统,可以看出她深受经典碑帖的影响,尤其是唐代楷书的风格特征尤为明显。这种对传统的坚守,使她的作品显得庄重而规范,没有过分的张扬或怪异,而是以一丝不苟的态度,一笔一划地书写每一个字。
若步入全国书法大展的展厅,映入眼帘的多是笔画灵动、风格多样、色彩斑斓的作品,却鲜有宁静与稳重之作。而何鲁丽的书法则与众不同,她的作品静谧、规整且沉稳。这种风格反而让观者感到亲切。从技术层面来看,何鲁丽的书法或许较为质朴,但她作品中流露出的宁静、平和、自在与自然的气息,正是现代书法所稀缺的。
因此,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究竟怎样的书法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。作为一门艺术,书法理应在艺术表达和技术难度上有所追求;然而,过度强调技术反而会背离书写的自然流畅。如何在自然书写和艺术表现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,是当代书法家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。
对于何鲁丽的书法,我们不应以专业书法家的标准来评判。或许对她而言,书法仅仅是一种书写行为,只要能让自己感到愉悦、自由,并能够通过文字传达意义便已足够。
何鲁丽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,赋予了她书法作品独特的价值。她的题词,如“当好村官,服务农民”和“开发牡丹产品,促进生态建设”,不仅贴近民众生活,还精准地契合了题词对象的需求。
有时,过于华丽复杂的辞藻反而不如简洁明了的文字更能打动人心。即使某些经典表达高深莫测,但如果缺乏亲和力,也难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。何鲁丽的书法作品,以及她所题写的词句,都给人一种亲近之感。她的字迹温婉可亲,迅速缩短了书写者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。正是这种贴近人心、返璞归真的艺术特质,让何鲁丽的书法作品成为了桥梁。她以笔为媒,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,更传递了文化的温度与力量。
在繁忙的政务之余,何鲁丽总能找到时间沉浸于书法的世界,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,无疑为她的政治生涯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。她的书法作品,如同她本人一样,散发着一种从容不迫、温文尔雅的气质,让人在欣赏之余,也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何鲁丽在书法创作上的这种自然流露,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:真正的艺术,往往源自于内心的真实与纯粹。
看这幅书法,大家也许会问,学习书法一定要从楷书学起吗?
学书法,应该从什么书体开始,一直争论不休,特别是在当今社会,书法的实用性日渐式微,再加上有的是根本没传统书法味道和书法法度的随意“创新”,如果正面回答学书法要从楷书入门,一定会被所不齿、所耻笑。
先看看古人对入门学书法是怎么说的吧:
1、学书之法,先须楷法严正,得笔之意,然后措点画于落笔之际,则具体而不放。先贤作字,必首为数行楷法,然后肆笔以终其书者,盖所以示其学古之迹,施于行草为有叙,如二王《起居帖》,长史《家问帖》,真卿《座位帖》、《乞米帖》可见矣。 —— 曹勋《论书》
2、士于书法,必先学正书,以八法皆备,不相附丽。至侧字亦可正读,不渝本体,盖隶之余风,若楷法既到,则肆笔行草,自然于二法臻极。一一赵构《翰墨志》
3、孙过庭《书谱》曰:\"草不兼真,确于专谨,草不通草,殊非翰札。\"欲攻草书,当先从楷书入手。楷书以点画为形质,以使转为性情,端庄沉静,过此一关,方可作草。草书以使转为形质,以点画为性情,纵横飞动,但二法不可不兼有,真书要富有草意,方能于静障中寓流动之姿;草书要富有楷意,方能于飞动中含沉着之态。4、书法每云,学书先学篆隶,而后真草。又云作字须略知篆势,能使落笔不庸。是故文字从轨距准绳中来,不期古而古;不从此来,不期俗而俗。书法所称\"蜂腰\"、\"鹤膝\"、头重末轻、左低右冉、中高两下者皆俗态也,一皆篆法所不容,由篆造真,此态自远。 —— 赵宦光《寒山帚谈》
从上面古人对于学书的言论不难看出基本都是说从正书开始,都强调先打好笔画结构等基础,至于从楷书还是隶书入门,要看个人爱好,因人而异。
宝利配资-宝利配资官网-配资论坛开户-配资实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