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农业银行的股价站上8.6元高位,市值突破3万亿元。 这一价格相较于2023年年初的2.2元,涨幅超过200%。
不仅是农行,工商银行、中国银行、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同期涨幅均超100%,渝农商行、上海银行等城商行也实现股价翻倍。
银行板块的集体“起舞”,背后是资金避险需求、政策红利释放、估值修复逻辑和基本面改善四重动力的叠加。
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,银行股的高股息特性成为吸引长期资金的核心因素。
中证银行指数股息率维持在4.1%以上,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利差处于过去十年约70%的高位。 部分国有大行股息率甚至突破6%,远超国债和普通存款收益。
2025年三季度末,险资出现在22家A股上市银行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,持股市值达3165亿元。
平安人寿、瑞众人寿等机构频繁举牌招商银行、中信银行、农业银行等H股。 保险资金的涌入,一方面源于监管要求,2025年起大型险企每年新增保费的30%需投入A股;
另一方面,银行股的稳定分红与险资长期负债结构高度匹配,能够有效对冲利率下行风险。
根据证监会《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主动权益类基金需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。
而银行股在沪深300指数中权重约15.71%,但主动基金持仓占比仅3.35%,理论增配空间达12.36%。
银行股上涨的另一关键动力来自政策端对系统性风险的化解。
2024年以来,10万亿元级别的化债计划逐步落地,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得到缓解。 房企“白名单”融资支持政策则直接降低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的潜在风险。
央行通过定向降准、新增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,既降低了银行负债成本,又撬动了信贷投放。
2025年央行的非对称降息使存款利率降幅大于贷款端,短期提振银行净息差约3个基点。
监管部门还对贷款定价设置底线,防止恶性竞争侵蚀利润。 这些措施共同阻断了银行净息差的持续收窄,为盈利稳定性奠定了基础。
财政部定向注资和汇金公司增持则进一步释放了政策信心。 汇金通过ETF增持银行股超10亿份,国有大行的控股股东增持行动向市场传递了明确的价值认可信号。
2023年初,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仅0.58倍,处于历史极低水平。 尽管经历两年上涨,截至2025年7月,板块PB仍仅0.55倍左右,远低于0.8-1倍的历史均值。
国资委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考核,推动银行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。
浙商证券研报指出,银行板块市净率有望修复至1.0倍,部分优质银行可能达到1.5倍,潜在上涨空间约60%。
这种修复并非短期冲高,而是长期价值的回归,上市银行长期ROE维持在10%-11%,但2020年以来年化投资回报率仅7%,股价与盈利能力存在显著背离。
长三角地区的城商行依托本地经济活力,资产质量和盈利增长突出。 苏州银行、杭州银行等成为险资调研重点,股价涨幅领先同业。
2025年以来,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下降,拨备覆盖率上升,资产质量趋于稳健。 房地产政策的优化调整促进了按揭贷款需求回升,进一步改善了银行资产结构。
传统制造业、基建领域保持稳定信贷需求,而科技创新、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贷款增速显著。
财富管理、托管等业务收入占比提升,降低了银行对息差的依赖。 2025年上半年,多家大型银行代理业务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,成为利润新支点。
有观点认为,银行股涨幅已偏离基本面,市盈率升至十年高位;另一种声音则指出,银行板块自由流通市值占比约四成,流通盘大、流动性好,当前估值仍低于历史中枢。 你们是怎么认为的
宝利配资-宝利配资官网-配资论坛开户-配资实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