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底,迫于房贷等生存的压力,张赛决定再次前往十八年前第一次出远门打工的地方——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。他进了一家卫生巾厂做普工。
“在机台上走神,快速记下某个词语,等上厕所的时候把词语拓展为句子。下了班,把句子连成段。把日记本上的许多段落整理连缀,是为一篇文章。”工厂生活是琐碎、枯燥、重复的,张赛利用碎片时间写作,试图打捞起一些瞬间,让自己不至于被淹没。
新近出版的《在工厂梦不到工厂:如此工作二十年》这本书(单读、铸刻文化出品;上海译文出版社),就写于2021年底至2023年底的这段打工经历。
在书中,他写下工厂里的工作环境,人如何操作一台机器,卫生巾是怎么生产出来的,工厂的食堂、考勤制度如何,工人受伤怎么办,如何熬过漫长的夜班时光……这是一份难得的来自第一现场的真实记录。
这些年,张赛一直是默默地写作。他生长于河南泌阳,从小爱看书,原本也考上了高中,但他爸爸对他说:“家里情况你也清楚,只有你哥是劳动力,我们都是吃白饭。你哥一年比一年大,如果上高中,还要再吃他三年白饭,你哥说亲都没法说。也不是说不鼓励你上学,如果咱能考上一本,咱上,二本三本,算了,浪费钱,你自己选。”
张赛选择了跟着哥哥外出打工。这工一打就是二十余年,其间做过工人、保安、外卖员、快递员、早餐摊主、客服、餐厅后厨……但在“社会大学”里,他没有放弃读书和写作,到了打工地就去找附近的图书馆借书,出门时行李箱里也总会带上几本书,并且一本接一本地写日记。
“直面生活才是重要的。工厂是什么样,就是什么样,就写成什么样,说成什么样,我想工厂好,首先要表达一个真实的工厂,其次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。”正如张赛在自序中所写的,在第一部分“卫生巾厂狂想曲”中,他用笔尽可能地还原了工厂里的生活,揭开了几乎被今天的消费社会遗漏的真实一角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能读到张赛其人、“我”如何经受这样的工厂生活。那些他写工作的痛苦、工作对人的异化和磨损的句子,想必能穿透工厂的墙壁,振动许许多多人的心。当读者读到更多独属于他的感受、思考乃至天马行空时,内心也无法不为一个人在精神上这样的渴望而震颤:他想在庸常生活中抓住一点意义感,对不认同之物做一点点反抗。
书中的另外两部分,是一个更完整的张赛的展现。
那段时间里,张赛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多想法,欲图实现一个“工人采访计划”,他自己称之为“一个工人决定去做更多”。他好奇他们的成长经历、面对的现实困难和对人生的看法,留意他们如何人情往来,谈情说爱,爆发冲突,如何度过工作和休息的时间……虽然这个计划他认为失败了,囿于他害羞的性格、工人表达能力的欠缺等等,但他还是完成了几篇对工友的人物速写,工人在他的笔下还原为一个个生动、具体、复杂的人。
最后是他对家庭生活的书写,张赛不再只是一个工作中的人,他也曾是一个孩童,如今是两个孩子的爸爸。两篇文章都题为“没有爸爸的童年”,因为他年少时他的爸爸在外打工,如今他也常常离家在外。但是张赛在让“没有爸爸的童年”有所不同,他尽可能地用手机、用许许多多自己编的故事和孩子进行交流,想要教给孩子知识,培养他们的思考、批判精神。张赛提供的这个样本也许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考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俊宇)
宝利配资-宝利配资官网-配资论坛开户-配资实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