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子牙是姜姓吕氏,名尚,字子牙,别号飞熊。简单说吧,他的真名应该是叫姜尚才对。
在我国古代早期,其实是以母系社会为主的,所以“姓”这个东西,最开始主要是代表母亲的血统,也就是说是个宗族的象征,用来避免家族成员之间产生婚配关系。
在早期的我国社会,母系社会占据了主导,所以“姓”最初主要用来标示母亲的血统,是个宗族的标志,主要目的是避免家族成员之间的婚配。而“氏”则代表一个姓氏下的分支,体现的是父系和宗族的不同支系。到了先秦时期,“氏”的含义发生了变化,它开始代表封地或封国的意思,而这一时期的“氏”就变成了贵族专属的标志,因为普通百姓是没有封地的。
关于姜子牙的“吕氏”,其实这是源于他的母系血统。在历史记载中,姜子牙出身于吕国,可能是因为他的母亲或家族与吕国有关,所以被称为“吕氏”。这也是当时“氏”的用法之一,表示他的出身或血统来自吕国或吕族。总的来说,这个“吕氏”是反映他的家族起源和血缘关系的标志。
姜子牙的祖先曾担任过四岳官职,后来因为协助大禹治理洪水而有了功绩,被封为王,封国就在吕地。而他的“吕氏”由来也就这么来啦。等到姜子牙出生时,他的家境已经没以前那么阔气了,但他依旧努力苦读,从天文、地理,到政治、军事,几乎啥都学,全面发展,啥都不放松。
就算是这么一位几乎全能的姜子牙,年轻时也没碰到属于自己的那位明主,直到他七十岁那会儿,仍然只是个无业游民。每天不是宅在家里看书钓鱼,就是出去摆摊做点小买卖度日。
有一天,姬昌准备外出打猎,出发之前还特意给自己卜了一卦。据说,这卦像显示今天他猎到的不是普通的飞禽走兽,而是那种能够帮助他成就王霸之业的重要贤臣。姬昌一看这卦象也挺吃惊,决定当天就专心致志地去狩猎,好好探索一番。
后来,姬昌在渭河北岸碰到了一位钓鱼的老者,那人就是姜子牙。两人随意聊了会儿,聊着聊着姬昌逐渐察觉,这姜子牙其实是个非凡的奇才,也就明白了卦象里所说的那位能帮自己成就霸业的人,指的可能就是他。
姬昌兴奋地对姜子牙说:“以前咱们祖宗早就预言过,肯定会有圣人降临到周,这样一来大周必定会繁荣昌盛,估计说的就是您吧?我们太公一直都在盼望着您,等待了好久了。”
所以,姜子牙又被叫做“太公望”,后来姬昌还和他同乘一辆车回去了,还把姜子牙封为太师。
有谣言说,姜子牙曾在纣王手底下干过活,可是不知道啥原因,没有被纣王重用,结果姜子牙就辞职回家了。之后他跑遍各国,也没人重视他,最后只好投靠到姬昌手下来。
有人说,姬昌曾经被关在羑里,而他的臣子们为了救出主公,就跑去找姜子牙出主意,想让他帮忙想办法把姬昌救出来。
听说姬昌品德高尚、孝敬老人,姜子牙就赶紧行动起来,到处搜集稀奇的宝物和美丽的佳人,献给纣王,最终才把姬昌给放了出来。
姬昌一得自由,就和姜子牙商量怎么推翻商朝的统治。姜子牙建议他,多在国内做好事积累德行,还要在外面联合那些对纣王不满的诸侯国。同时,要增加生产,积蓄资金,训练兵马。在姜子牙的帮衬下,姬昌成功联合了大半的诸侯,赢得不少支持。
不过没多久,姬昌就“先帝创业未半,而中道崩殂”。只得由他的儿子姬发接替王位,继续发起讨伐商朝的战役。姜子牙高举周国的大旗,号召各国诸侯,迅速集结兵力,迟到的就直接斩了。众多诸侯都凑齐以后,姬发便吩咐大家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。
两年后,姬发觉得时机成熟,便一鼓作气发动了灭商的大战。战事一举得胜,纣王在朝歌自尽,周朝也顺利站稳了脚跟。
在秦朝之前的那些朝代,都是实行分封制的。周朝一旦成功建立,姬发也开始给身边的功臣们评功赐奖、分封土地,只要是姓姬的,或者立下了大功的,姬发就决定统统封为诸侯,建立起自己的王国。这时候,姜子牙被封到了齐地的营丘,建立都城,正式立国,成为齐国的开国之君。姜子牙就这么成了齐太祖,由姬发安排守卫边疆。
按照那会儿的规矩,有了封地的诸侯们都不许长期留在京城,都得回自己的封地去。就算像姜子牙这种还得在京城继续履职,前头也得先回自己的封地打点一番,安置好自己的人马。
姜子牙也带着自己的人马,朝营丘赶去,准备建立首都。大概是因为这次是去封地建都,跟打仗又不一样,所以一行人走得特别慢。当天晚上,打算在离营丘不远的地方歇脚,休息一夜,第二天一大早再赶过去。
这会儿军营里有人感叹了一番,差不多意思是许久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安心睡觉了,看看众人睡得那么香,完全不像是要去建都封地的样子。消息传到姜子牙耳里时,却让他警觉起来,随即下令大家赶紧加快脚步,快点朝营丘赶去。
因为营丘旁边就是个叫莱国的国家,也算是商朝的附庸国。当姜子牙带着士兵们赶到营丘时,果然看到莱国的军队正忙着准备过河,赶往营丘。
一时之间,双方剑拔弩张,姜子牙一挥手,众将士纷纷举起兵器,迎战莱国军队,最后把莱军打得落花流水,败得七零八落。事后,大家开始着手筹备建都的事宜。
姜子牙在治理国家上强调以法治身,用贤者为官。碰到那些散布妖言、嘴硬心虚的,必要时就斩掉,起到榜样作用,带头让大家遵守法律规矩。官员的挑选上,姜子牙也偏向用本地人,因为他们最懂这个地方,派本地人出来打理事宜,大家自然会更配合、更积极。
姜子牙对于当地的文化习俗,还挺重视,遵循着“能少折腾就少折腾”的原则。他觉得自己刚刚到这个地方,用强硬的方式推行周礼,容易跟老百姓闹矛盾,甚至可能引出一些不必要的骚动。
因此,姜子牙在尊重当地风俗的基础上,慢慢引入周朝的礼仪制度,为老百姓们营造一个温和过渡的阶段。
接着,姜子牙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,不光推动农业生产,还积极开采齐国境内丰富的矿藏和鱼盐资源。他推行发展工商业,修建齐国的交通网络,还推动列国货币外贸,促使农、工、商三大行业齐头并进。
姜子牙虽然身为齐国的国君,但他同时还担任周朝的“太师”,帮扶了不少姬姓的皇族成员。姬发去世以后,姜子牙父子负责协助周公旦守住京城,并且辅助周成王姬诵治理国家。等到姬诵去世时,姜子牙父子又继续支持太子姬钊登基,成为了周康王。
周康王即位六年之后,姜子牙在镐京去世,享年一百三十九岁。一个七十多岁才出世的老人,竟然连续带走了姬家三代人,直到第四代皇帝登基时才撒手。真是说,活得长,有时候也算是一门本事啦。
虽然姜子牙后来获得了封国,但因为姓氏的问题,在那个时代就像个身份证一样,基本上是不会轻易变的。就算他有了自己的封地,他的“氏”依然保持着吕氏的身份。
再说,他的封地建在营丘,子孙后代们就可以用“丘”字作为家族的氏族名字,所以也就出现了“姜姓丘氏”。
齐国建立之后,姜子牙和大儿子齐丁公基本上都不在齐国,而是一直在镐京待着,担任官职。姜子牙主要帮皇室打理事务,齐丁公则掌管军队,负责守护京城。
他们的都城营丘,一直由姜子牙的三儿子丘穆公看守。丘氏的始祖,也就是这位丘穆公。
后来“邱氏”的名字也是从“丘氏”演变而来的。在汉朝时期,汉武帝开始推崇儒家学说,孔子被尊为圣人,圣人的名字当然是独一无二的,而孔子的名字就叫丘。因此,丘氏便把“丘”改成“邱”,这样方便后人辨认和认祖归宗。
丘吾子、丘明等人,就都成了姜子牙的后裔,属于丘氏一脉。再加上“丘”这个姓,姜子牙的后代就一共三个姓氏了,分别是姜、吕和丘。
姜子牙的大儿子齐丁公,叫伋,是“丁氏”和“崔氏”的老祖宗。
姜子牙去世以后,吕伋在周康王时代担任过辅佐大臣,去世时得到的谥号是“齐丁公”。“丁”这个字,也可用作吕伋后人的姓氏。吕伋的长子本应继承王位,可是后来长子把位置让给了弟弟叔乙,自己则在了崔地生活,因此“崔”这个姓氏也渐渐出来了。
在姜子牙的后辈当中,比较出名的也就四个。
第一个要提的就是齐桓公吕小白。齐桓公姓姜,名字叫吕小白,齐国第十六位国君,姜太公的十二代孙,还是春秋五霸之首。
在齐国齐襄公在位期间,朝政显得挺动荡。那时候,吕小白在鲍叔牙的庇护下,逃到莒国,算是保住了性命。几年的光景过去,齐襄公被公孙无知害死了,而公孙无知也打算自己称王当皇帝。
没过几天,公孙无知也被人给杀了,搞得齐国一时间没个主心骨,下面的人就开始商量着要重新选个君主。吕小白听到这个消息后,和哥哥公子纠分别从莒国和鲁国赶回齐国,半路上,公子纠让管仲带人埋伏在吕小白回齐国的路上,结果把吕小白射了一箭。
中箭之后的吕小白一歪倒地,管仲还以为他已经没命了,就把这消息送了回去给公子纠。公子纠听到后,觉得大势已定,便慢悠悠地向齐国赶去。等到他赶到时,吕小白已经登上了王位,成为了齐桓公。
齐桓公登上皇位后,虽然曾经有过恩怨,但他还是重新启用管仲担任相国。这一招,不仅让齐国的实力大增,还跟其他诸侯一起联手扩展领土,顺带把周边的一些小国都收服,最终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霸主。
可惜的是,齐桓公到了晚年,生活变得不太顺心。因为他太过相信那些奸佞之辈,最终的结局也相当悲惨。
第二位要说的是春秋末期的文学家左丘明。左丘明是姜子牙的第二十一世孙,和孔子一样,既是思想家也是文学家。左丘明家族几乎都在鲁国做过史官,他的代表作品有《左氏春秋》和《国语》等,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开山祖师。
左丘明写《国语》时,已经双眼失明,但他依然咬牙坚持,克服困难,将自己所见所闻,还有各国诸侯的要事、一幕幕君臣之间的谈话,都记在心里,然后一一点滴整理成书,最后成就了传世之作《国语》,流传了千百年。
第三位是秦国丞相吕不韦。据说他可能是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,曾担任秦国的丞相。在赵国,他曾援助并保护过身为人质的秦庄襄王异人,还把赵姬献给了异人,两人后来生了嬴政。以后,吕不韦又帮异人回到秦国,最终顺利登上了秦国的王位宝座。
吕不韦整理的《吕氏春秋》,也成了后代珍贵的文化遗产,里面涵盖了史学、政治、天文、地理等不少于九个学科,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学术著作之一。
因为吕不韦跟赵姬有过私情,还把嫪毐推荐给赵姬,所以他的结局最后选择了自杀,没能善终。
说到第四位,得提到汉朝开国皇后吕雉的家族。据传,她家族和吕不韦那边,关系铁得很,可能是亲戚也说不定。本来,吕家大概是生活在山东,挺可能是齐国那一带。
可后来吕公似乎为了躲避仇人,只好搬到了沛县,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沛县。没想到,他一眼就看中了“相貌不俗”的刘邦,把自己的大女儿吕雉嫁给了他,成了那一朝的国母。
这就是姜子牙和他后人的那些事儿。
宝利配资-宝利配资官网-配资论坛开户-配资实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